“豐富”,是高考作文發(fā)展等級標準之一。對于一篇文章而言,主題是“靈魂”,結(jié)構(gòu)是 “框架”,材料則猶如“血肉”。血肉豐滿,材料豐富,文質(zhì)也就得到了發(fā)展和提升,獲得理想的分數(sh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何讓我們的高考作文“豐富”起來呢?
一、事實材料多種多樣。大千世界,是由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事實構(gòu)成的,但這些事實,又不能一股腦兒地全部拿來,要加以選擇,合理擷取,為我所用。也就是說,我們文中的材料,既要眾多,又要典型;既要豐富多彩,又要靈活多樣,不能只用某一種或某一個方面的材料。蜜蜂采花千朵萬朵,釀出的蜜才又香又甜,寫文章用材料也與此同理。例如,2008年陜西有一位考生的作文《我們的信念,我們的選擇》這樣開頭:
2003年,那一場沒有硝煙的“非典”戰(zhàn)爭,我國人民憑著堅強的信念戰(zhàn)勝了;2008年,突如其來的冰雪災害席卷了南方眾多省市,我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也戰(zhàn)勝了;2008年,大地無情地震動,時間被定格在5月12日14點28分。但大震無情人有情,我國人民團結(jié)奮斗,憑著必勝的信念,讓我們的心不再震動,讓人們以足夠的愛和勇氣來戰(zhàn)勝這場震災。
這段文字,列舉了近幾年來我國發(fā)生的三個重大事件,依序展現(xiàn),充滿堅定信念和自強決心,情真意切,激人奮發(fā)。除此之外,文章還運用了若干其他材料,如著名作家畢淑敏的名言,母親、學生、老師等人物,還有高山巍峨、大海澎湃、鴿子飛翔等事物。它們出自不同的段落,點面結(jié)合,信手拈來,共同表現(xiàn)了“災害是我們所不能選擇的,但我們能夠選擇對待災害的態(tài)度”這一中心,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如果沒有這些材料的介入,或者少了其中的某一個材料,都是有缺憾的,都會削弱內(nèi)容的豐富性。
二、引用材料多姿多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寫作引用他人的材料時,要因文題而異,因主旨而異,因考生知識閱歷和喜好而異?梢,引用是有講究的,不是任何材料都可以引用的。講究的原則有兩點:一是要多引,頻率要高,以顯示其優(yōu)勢,呈現(xiàn)出豐富的特點;二是要雜,面要廣,以展示出考生的匠心,體現(xiàn)出材料典型的特色。也就是說,所用材料要具有各方面的代表性,這樣才有說服力和權(quán)威性。這種豐富,主要是針對議論文和抒情文來說的,因為引用在它們的領(lǐng)域里更有用武之地。例如,2008年安徽省某位考生的作文《帶著感動出發(fā)》中一段文字: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易安的生活曾是那般快活。湖中嬉戲,月下暢飲,說不盡,無窮好。不料國家犯難,烽煙四起,無奈過上顛沛流離的生活?v使困苦,也能寫下“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千秋佳話。而對于昔人,根本更多只能“望斷歸來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她在孤獨與寂寞中找尋出路。最后只有淚灑孤舟,感嘆“此情無計可消除”。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段文字,雖然篇幅不長,但卻引用了5處詩詞佳句,使行文清新自然,灑脫飄逸。除此之外,文中還有《詩經(jīng)》名句、《離騷》警言等引用,共達十幾次之多,它們頻繁點綴,隨處可見,豐滿了人物形象,豐富了主題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了考生深厚的文學積淀,給人以哲理的熏陶、真情的感動和心靈的洗禮。
三、自我材料虛實并呈。寫文章,是筆者創(chuàng)作智慧和創(chuàng)作靈感的自然傾瀉,當然離不開自我。尤其是以“我”為主體的內(nèi)容,則更要大量地放進自我方面的材料,至于他人的東西,那都是為“我”服務的。涉及自我的材料,就呈現(xiàn)時段而言,包括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三個階段,過去的材料需要通過回憶,將來的材料要靠聯(lián)想和想象的火花,相對寫實來說,它們都是虛幻的。要讓自己的作文豐富起來,在運用自我材料時,要做到虛實并呈,互為補充,這樣,自己的形象才血肉豐滿,富有立體感,表現(xiàn)的主題才有深度、力度和可信度,文質(zhì)才能得到明顯的提升,甚至進入滿分的行列。
材料多種多樣,多姿多彩,是作文發(fā)展等級中內(nèi)容豐富充實的主要體現(xiàn),而要用好材料,還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不能大量地堆砌材料。材料是為主題服務的,要根據(jù)主題適當選用,不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材料多而不累,內(nèi)容豐而不雜,作文“豐富”的特點才能顯現(xiàn)出來,“發(fā)展”等級獲得高分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是引用材料不能有局限性。在引用材料時,既要高頻率,又要多樣性,如古今中外、詩詞歌賦、諺語格言、成語佳話、經(jīng)典故事、公式定理等,這樣的材料,才具有“豐富”的特點,文質(zhì)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來源:《語文報·高考版》2009年第11期 莫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