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對寫作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這里所說的材料,對考生來說,包含四個方面:占有材料、鑒別材料、選擇材料和使用材料。
一、占有材料。強調(diào)一個“多”字,多多益善,用茅盾先生的話來說是“采集之時,貪多務得”。關鍵是靠平時的積累,此處不再贅言。
二、鑒別材料。鑒別,實際是對材料的認識,即要對材料的輕重、大小、主次、真?zhèn)、典型與否作出判斷,以利于下一步選擇材料時做到“胸中有數(shù)”。鑒別材料,要“精”字當頭,切不可含糊。
三、選擇材料。對一篇考場作文而言,選材是實質(zhì)性問題,不可馬虎。選材強調(diào)一個“嚴”字。魯迅先生說過:“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不可將一點瑣屑的沒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創(chuàng)作豐富自樂。”考場上動筆之前,在審題、立意的基礎上,選材務求做到:
①不選與表現(xiàn)主旨不相干的材料,哪怕是再生動,再吸引人,也要堅決舍棄,切不可因舍不得割愛而勉強寫入。
②盡量選擇典型的材料。何謂“典型材料”?凡能夠深刻揭示事物本質(zhì),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強大說服力的材料,即可稱為典型材料。魏巍同志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留給我們深刻的印象。文中書堂站戰(zhàn)斗、馬玉祥烈火中救朝鮮小孩以及作者與戰(zhàn)士的親切對話,這三個典型材料感人至深,讀后難以忘懷。這是因為這三個典型材料深刻而有力地表現(xiàn)了志愿軍戰(zhàn)士的高貴品質(zhì)和他們美麗而寬廣的靈魂。該文最初題為《自豪吧,祖國》,作者一口氣羅列了二十多個事例。后來,作者刪去大部分事例,留下了五個感人的材料,定稿時又刪去兩個,只保留了上述三個典型事例,魏巍同志精心選材使文章成為不可多得的精品例子,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也留給我們一面寶貴的鏡子。
③要選真實而準確的材料,而不是隨意虛構或道聽途說得來的材料。
④要選新穎、生動、充滿時代氣息的新鮮材料,切不可動輒請古人“出山”,或把老掉牙的舊材料端出來充數(shù),抓一把陳芝麻一類無效事例勉強應付。
2007年江蘇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寫到農(nóng)民工。鮮活的材料令人感動。該文主要寫星期一早晨,學生們參加升國旗儀式。當學生們把莊重的“儀式”看作是“形式”而打不起精神時,操場旁工地上的農(nóng)民工聽到國歌聲卻一下子進入了“狀態(tài)”。該文寫道:
“下面升國旗奏國歌。”忽然,挖土機的噪聲一下子消失了。只見農(nóng)民工們停下了手中的活,筆直地站在原地,目光有神地盯著國旗。
一個高個子農(nóng)民工不知怎么進入了我的眼簾。大概是來不及找個相對平坦些的地方吧,他的雙腳竟站在高低不平之處。一腳懸空,可絲毫沒有搖晃,僅憑一只腳死死地扣住地面,其費力程度可想可知。他的臉上寫滿了“辛苦”,可是嘴角卻帶著笑容。面對這位青松般的高個子,我被震撼了。
如果說,剛才一幕只是對我的一次震撼,那么,接下來的一幕則是對我心靈的一次洗滌。國歌樂響起,校園內(nèi)依然是一片沉寂,可校園外卻響起了農(nóng)民工們嘹亮的國歌聲。伴隨著這一聲聲純潔的國歌聲,我心靈的污垢在一層層褪去。我猶如清晨聞鐘,又如挨了當頭一棒。我和同學們挺直了自己的身體,唱起了國歌……
人人頭頂有一方天。農(nóng)民工并沒有因為社會上的某些歧視而喪失自己的天空。他們憑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撐起了屬于他們的那片天空,明凈,遼闊,深遠!
——多么鮮活感人的材料,如此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幕。
四、使用材料。重在一個“活”字。所謂材料的使用,主要在于每一個材料在文中如何安排,哪個在先,哪個次之,哪個在后;還在于使用具體事例時的詳與略,哪個詳述,哪個一筆帶過等等。
考場作文時,由于時間緊,更重要的是由于思考不足,常犯的錯誤有:
信手拈來,與主旨風馬牛不相及。前幾年有一位福建考生寫以“誠信”為話題的考場作文,竟講了一個財主的故事。這個財主,不惜重金,買取功名,拿出從百姓身上詐取的錢財中的一部分,分發(fā)給百姓,從而使他在地方上聲名鵲起。接著又寫此人有一批郎中為其服務,三天一小補,五天一大補等等,幾乎占用了一半篇幅,卻與“誠信”毫不沾邊!還有一位考生寫“誠信”,卻寫了自己從小就有愛吃生雞蛋的習慣,具體描述了自己如何偷吃生雞蛋,被母親好好教訓了一頓。全文600余字,偷吃生雞蛋的描寫就占了近400字!如此不加選擇地使用材料,我們自當引以為戒。
不分材料的大小和輕重,選例欠精當。有一年高考作文的話題是“心靈的選擇”,但當年的考場作文中相當數(shù)量的一批作文,所選事例根本不觸及心靈。不少考生寫文理分班時自己猶豫不決,不知該學文還是學理;有的考生竟寫朋友要借自己的一本復習資料或邀自己去看一場電影,自己卻拿不定主意,不知該不該借,該不該去看電影。還有一位考生寫高考前一晚上睡不著覺,不知該怎么辦才好,思想斗爭了半天,終于決定采用狂做俯臥撐的辦法來解決。以上這些事例太小、太瑣屑,根本觸及不到心靈,作文因此而失敗。
滿篇作文充斥古人的事例,嗅不到一點現(xiàn)代氣息,缺乏時代感。現(xiàn)在不少高中生的作文偏愛古人,一舉例就是王昭君、蘇東坡、項羽、劉邦、白居易;或者是李白、杜甫、李清照、“竹林七賢”、“揚州八怪”;要不就是屈原、司馬遷、孔子、孟子、蒲松齡,F(xiàn)代人在他們的作文中根本找不到影子,大有不搬出“老祖宗”就顯不出自己深厚的人文功底的那種架勢,真是“噫吁兮,危乎高哉”!
“著意原資妙選材。”同學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來源:《語文報·高考版》 盧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