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解析新題型“文言詞語課內(nèi)外比較分析”的考查點
1.能力考查
A.知識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不再是單一的知識點,而是系統(tǒng)的知識板塊或體系。
B.知識點靈活遷移,學(xué)以致用的能力。
不是簡單再現(xiàn),而是知識的遷移。
C.知識點的情境理解與邏輯辨析能力。
無情境,不高考。備考時也一定要結(jié)合語境來理解、分析、辨析、記憶相關(guān)知識點。
2.知識點考查
A.一詞多義
首看詞性,一般詞性不同,意義和用法也不同。
如: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名詞:屏障)/王之蔽甚矣(動詞:受蒙蔽)
詞性相同看語境。
如: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動詞:讀sì,為“讓……吃”的意思。主語為“圣人”)/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動詞:啃食。主語為“鹿”)
B.詞類活用
如:心中常苦悲。 形容詞:悲傷。
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fù)薪而有饑色,公悲之。 形容詞為動:為……悲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形容詞使動:秋風(fēng)使畫扇悲或秋風(fēng)起畫扇悲。
人生如果只是象初次見面那樣,怎么會有秋風(fēng)悲畫扇的事情呢?
扇子是用來驅(qū)炎納涼的,所以炎熱的夏天來時,人們初見畫扇,自然喜歡,但到了秋天,涼風(fēng)起時,畫扇就沒人理睬,就會被遺棄而悲傷了。古代詩詞多用扇子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歸有光《項脊軒志》) 名詞:悲傷的事。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動詞:感嘆。
C.其他如古今異義,偏義復(fù)詞,通假字等。
不再一一列舉。
二.探究新題型“文言詞語課內(nèi)外比較分析”思路與方法
(一)語境推斷分析法
“無語境,不高考”這句話已成為教育者的口頭禪。無論語文學(xué)科還是其它如數(shù)學(xué)、物理等學(xué)科,所命試題都離不開具體語境,重點考查考生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所以,推斷文言詞語的含義必須結(jié)合具體語境展開,其實,離開了某個具體的語境,詞語的某個具體的含義就消失了。也就是說,無論用什么方法推斷詞語的含義,都離不開語境分析法,因為要求解釋的詞語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詞語。
1.閱讀下面文段,判斷加點詞語含義解釋的正誤。
元忠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為雍州長史。太后曰:“昌期何如?”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獨曰:“昌期不堪!”太后問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閑吏事,在岐州,戶口逃亡且盡。雍州帝京,事任繁劇,不若季昶強(qiáng)干習(xí)事。”《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二十三》
不閑吏事:閑,空閑。( × )
【答案】閑:通“嫻”,熟習(xí)。
【解析】“昌期不堪!”說明“張昌期無法勝任這一職務(wù)”。其后,魏元忠解釋原因:張昌期還很年輕;(不熟習(xí)治理之道);在岐州任官時,岐州戶口逃亡嚴(yán)重。“吏事”是“治理之道”的意思,所以這里“閑”做動詞,通“嫻”,翻譯為“熟習(xí)”。
【譯文】魏元忠作宰相后,武則天征召張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張昌期入朝,想要任命他為雍州長史。武則天問“你們認(rèn)為張昌期這個人怎么樣?”宰相們紛紛回答說:“陛下真正找到合適的人選了。”唯獨魏元忠提出反對:“張昌期無法勝任這一職務(wù)!”武則天詢問原因,魏元忠回答說:“張昌期還很年輕,不熟習(xí)治理之道。以前他在岐州任官時,岐州戶口逃亡嚴(yán)重,所剩無幾。雍州地處京城,事情多、擔(dān)子重,張昌期自然不如薛季昶精明強(qiáng)干、熟悉事務(wù)。”
2.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及去東陽歸家,經(jīng)年歲,口不言榮辱,士類益以此多之。《南史·何遠(yuǎn)傳》
多:
【答案】多:贊美,稱贊。
【解析】在古漢語中,“多”有五個義項:①數(shù)量多;②重要,重視;③贊美;④多數(shù),大都;⑤副詞,只,僅僅。我們根據(jù)語境“及去東陽歸家,經(jīng)年歲,口不言榮辱,士類益以此多之”來推斷,原文說何遠(yuǎn)離開東陽回到家鄉(xiāng)后,數(shù)年不談榮譽(yù)恥辱之事,士大夫們更因為這樣而贊賞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釋為“稱贊”是正確的。
【譯文】等到何遠(yuǎn)離開東陽回到家鄉(xiāng)后,數(shù)年不談榮譽(yù)恥辱之事,士大夫們更因為這樣而贊賞他。
(二)字形推斷分析法
第一種:形聲字。漢字中的形聲字占80%,形聲字的形旁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偏旁”,聲旁表音,形旁表意,與字義聯(lián)系密切,所以從字的形旁可以推測字義。
凡形旁從“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 ——詞義與五行有關(guān);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 ——詞義與兵器有關(guān);
“馬、牛、羊、 犭、鳥、蟲”等 ——與動物類有關(guān);
“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 ——與行為有關(guān),
總之,本字關(guān)本義,形符表義不可不知。
第二種:會意字。漢字是表意文字。會意字是根據(jù)事物間的某種關(guān)系而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來示意的造字方法。
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武器走,有征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
如:“從”字是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向前走,表示跟從。“比”,表示兩人接近并立。
總之,通過會意字的組成部分來分析會意字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和含義,是分析推斷詞語含義的好方法。
3.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豐則貴糴dí ,歉則賤糶tiào,或以谷易雜貨供官用。(《資治通鑒·劉晏》)
糴: 糶:
【答案】糴:買進(jìn)糧食。 糶:賣出糧食
【解析】“糴”從入,從米,本義:買進(jìn)糧食。“糶”從出,從米,本義:出賣、售出糧食。
【譯文】豐收了,官府用高價收購糧食;歉收了,就用低價賣出糧食,或者用谷物交換農(nóng)民手中的其他貨物來供給官府使用。
4.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眾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后漢書·寇恂列傳》
牧:
【答案】牧:統(tǒng)治,治理。
【解析】“牧”是一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tǒng)治,治理”之意了。
【譯文】寇恂文武雙全,有管理人民、整治軍隊的才略,除了他沒有人可以派遣了。
5.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賈誼《論積貯疏》)
饋:
【答案】饋:發(fā)放軍餉。
【解析】“饋”是形聲字,可由它的“饣”旁推斷出它是供軍隊吃的東西,即“軍餉”,這里活用作動詞,發(fā)放軍餉。
【譯文】如果突然邊境上有緊急情況,成千上萬的軍隊,國家拿什么去發(fā)放糧餉。
(三)語法推斷分析法
根據(jù)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dāng);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狀語是由副詞充當(dāng)。每個詞語都有其語法功能,根據(jù)詞語所處位置,判斷其具有的詞性,然后根據(jù)詞性和語境推斷該詞在語句中的具體含義。這種方法是分析文言詞語最常用、最便捷、最準(zhǔn)確的方法。
6.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cuàn),食畢,復(fù)隨 旅進(jìn)道,往還如是。《晉書·胡質(zhì)傳》
樵:
【答案】樵:名詞,木柴,柴火。
【解析】“樵”字前有動詞“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聯(lián)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yīng)該是“木柴”的意思,不能做動詞“打柴”講。
【譯文】胡威每到一處客棧,就自己放驢,取柴做飯,吃完后再與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
7.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蘇軾《赤壁賦》)
漁:
樵:
【答案】漁:動詞,捕魚;樵:動詞,打柴。
【解析】“漁樵”在主語“吾與子”后,作句子的謂語(受介賓短語做狀語的“于江渚之上”的修飾,“漁樵”為動詞,做謂語),而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dāng),故“漁樵”應(yīng)釋為動詞“捕魚砍柴”。
【譯文】何況我和你在江上捕魚,在江中的小洲上打柴,以魚蝦為伴侶,和麋鹿交朋友。
8.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隸:
【答案】隸:名詞用作狀語,像對待奴仆那樣。
【解析】“使”是動詞,很顯然這個動作是由“人”而不是“隸”發(fā)出的。這樣“隸”只能作狀語來修飾“使”,是“像奴隸那樣”的意思。
【譯文】不這樣的話,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頭顱,一直生活到老,盡享天年,人人都能夠像奴仆一樣使喚他們,又怎么能讓豪杰們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發(fā)他們有志之士的悲嘆呢?
(四)通假推斷分析法
有時根據(jù)語境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含義無法理解時,可以根據(jù)諧音通假(音同、音近或聲旁相近)或形近通假(形旁相近)的原則,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fā),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且符合語境的字代入試解來推斷詞義。
9.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趙以數(shù)困于秦兵,趙王思復(fù)得廉頗,廉頗亦思復(fù)用于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矢:
【答案】矢:古又同“屎”。三遺矢:拉了三次屎。
【解析】“矢”的常用義項是“箭”,如“有的放矢”,但該義項明顯不符合語境。結(jié)合問答文章的描述,就是廉頗的仇人郭開使用重金買通了趙王的使者,專門故意讓其在趙王面前說廉頗的壞話,使者受金后,用讒言巧妙地完成了郭開的任務(wù)。在回復(fù)趙王時說:“廉頗將軍雖老了,但是吃飯還挺行,不過與我對坐談話時,不大工功就上了三次側(cè)所拉屎。"俗話說:“好漢還怕三堆屎”,也就是說再好的身體,硬漢也因拉肚子而吃不消。所以,趙王聽了使者回來的報告,覺的廉頗可能是得了直腸病、或者叫消渴癥,故而不再起用他了。
【譯文】趙國由于屢次被秦兵圍困,趙王就想重新用廉頗為將,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賄賂使者,讓他詆毀廉頗。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后,廉頗當(dāng)他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趙國使者回去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即使已老,飯量還很不錯,可是陪我坐著時,一會兒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rèn)為廉頗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10.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然實無兵予甫(人名),聽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窶(jǜ貧窮)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術(shù),又長于車,卒不能辦。 (清·汪琬《申甫傳》)
卒:
【答案】卒:通“猝”,倉促。
【解析】第一個“卒”是“士兵”的意思,它做動詞“募”即“招募”的賓語。從語境看:時間短暫,申甫所教授的是擅長的車戰(zhàn)兵法,短期內(nèi)不容易操練成功,所以,加點“卒”作副詞,通“猝”,表倉促之意。
【譯文】然而實際上沒有給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讓他自己去招募士兵。過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員,都是城里的窮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教授的兵法,是擅長車戰(zhàn),倉促之間不能操練成。
11.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chǎn);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jìn),試使斗而才,因責(zé)常供。令以責(zé)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zé)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清代·蒲松齡《促織》)
直:
【答案】直:通“值”,價格。
【解析】“直”是形容詞,但這里受“其”的修飾,顯然要活用為名詞,前文“得佳者籠養(yǎng)之”說明是好的促織;后文“居為奇貨”說明這種促織珍貴稀奇,所以,這里“直”通“值”,意思是價格很高。
【譯文】明朝宣德年間,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賭博,每年都要向民間征收。這東西本來不是陜西出產(chǎn)的。有個華陰縣的縣官,想巴結(jié)上司,把一只蟋蟀獻(xiàn)上去,上司試著讓它斗了一下,顯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級于是責(zé)令他一直供應(yīng)。縣官又把供應(yīng)的差事派給各鄉(xiāng)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閑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籠裝著喂養(yǎng)它,抬高它的價格;儲存起來,當(dāng)作珍奇的貨物一樣等待高價出售。鄉(xiāng)里的差役們狡猾刁詐,借這個機(jī)會向老百姓攤派費用,每攤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幾戶人家破產(chǎn)。
(五)修辭(對稱結(jié)構(gòu))推斷分析法
利用上下文中對偶,對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語言結(jié)構(gòu),來推斷處于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意義。這些對應(yīng)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反,相近,相同。
12.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dāng)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顏氏家訓(xùn)·教子》
頑魯:
【答案】頑魯:才德不出眾,愚昧蠢笨。
【解析】“頑魯”一詞的含義,我們可以參照原文,找到與這句話相對應(yīng)的句子“賢俊者自可賞愛”,從而可得出“頑魯”是相對“賢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眾,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頑皮”、“固執(zhí)”抑或“魯莽”。
【譯文】才智出眾的孩子自然令人喜愛,但愚笨的也應(yīng)當(dāng)憐惜他,偏愛孩子的人,雖然想厚待孩子,但更因此使其得禍。這段話說明對孩子應(yīng)一視同仁,不要偏心。
13.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簡:
【答案】簡:選拔。
【解析】從后句“擇善而從之”來看,“簡能”應(yīng)該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從后面的“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個結(jié)果來看,也非常符合。
【譯文】總括這十思,擴(kuò)大這九德的修養(yǎng),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
(六)課文聯(lián)想推斷分析法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nèi)學(xué)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同時,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14.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南朝·梁·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涉務(wù)》)
徒:
【答案】徒:只是。
【解析】“徒”在句中狀語的位置上,應(yīng)該做副詞。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該句中的“徒”也是在句中狀語的位置上,做副詞,意思是“只是”,且兩句話的語境有相似性,所以“不徒高談虛論”中的“徒”意思也是“只是”。
【譯文】君子處世,貴在能有益于社會萬物,不只知高談闊論、撫琴讀書,白白浪費國家俸祿。
15.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桑懌,開封雍丘人。其兄慥,本舉進(jìn)士有名,懌亦舉進(jìn)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shù)頃,退而力耕。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 “愿為耆長,往來里中察奸民。”(歐陽修《桑懌傳》)
兇:
【答案】兇:谷物收成不好。
【解析】聯(lián)想: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 (兇:谷物收成不好。 )《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桑懌是開封雍丘縣人,他的哥哥桑慥因為參加進(jìn)士考試而有名。桑懌也參加進(jìn)士考試,卻兩次都沒有考中,便到汝州、潁州間游歷,在龍城獲得廢棄的田地數(shù)頃,退出科舉考試盡力進(jìn)行耕作。因年成不好,汝州附近的各縣盜賊很多,桑懌找到縣令對他說:“我想當(dāng)耆長,在鄉(xiāng)間往來巡查奸民。”
16.閱讀下面文段,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英宗即位,命(張養(yǎng)浩)參議中書省事。會元夕,帝欲于內(nèi)庭張燈為鰲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諫,
袖:
【答案】袖:名詞作動詞,藏在袖里。
【解析】袖”字聯(lián)系成語“袖手旁觀”,可推知為“藏在袖里”之義。
【譯文】元英宗繼承皇位后,命令張養(yǎng)浩參與中書省的工作。適逢元宵節(jié),皇帝打算在宮禁以內(nèi)張掛花燈做成鰲山,張養(yǎng)浩就上奏給左丞相拜住。拜住將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宮諫阻。
三.關(guān)于“文言詞語課內(nèi)外比較分析”新題型的幾點思考
1.立足課內(nèi),放眼課外。
對于課內(nèi)必考文言文、詩歌,要全面把握,不漏任何一個知識點;對于課內(nèi)非必考文言文、詩歌,要把握重點和考點,有所側(cè)重(文言人物傳記側(cè)重人物紀(jì)傳體2020之前,紀(jì)事本末體側(cè)重紀(jì)事2021,國別體《戰(zhàn)國策》側(cè)重敘事明理等文體常用的詞語)。閱讀難度逐年加大。
2.必備工具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
打鐵還需自身硬,讓學(xué)生人手一冊,隨時查閱、總結(jié)。畢竟古代常用字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
3.課內(nèi)知識點一定要講透。
不僅做到“是什么”,更要做到“為什么”。
如“之”的取獨用法。
定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取獨)。即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句子成分或一個分句時,表明它不再是獨立完整的句子,“之”起到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例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人。
“臣壯”本可以是一個主謂句,此處“臣之壯也”做的是狀語。
例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的妻子認(rèn)為我美(以我為美),是因為偏愛我啊。
此處美和私都活用為動詞,美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構(gòu)成一個主謂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語了。
例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孔子說:“(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這樣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謝的。”后:意為“不”。
“松柏”“后凋”之間加“之”,主謂結(jié)構(gòu)被取消,變成了主謂短語,做“知”的賓語。
例4.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觸龍說趙太后》前一個“之”。
做父母的疼愛孩子,就要為他們長遠(yuǎn)打算,不能只顧眼前得失。
“父母之愛子”在句中表示假設(shè)的分句,“父母愛子”的獨立性取消,因為整個復(fù)句才是一個句子,其中的分句不是單獨的句子。
取獨的意義:
1、從心理上,讓讀者從頭就知道句子未完,就期待下文,這樣句子更覺緊湊。
2、從語氣上理解,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一個“之”字,具有停頓,舒緩語氣,突出謂語,加強(qiáng)情感的作用,用現(xiàn)代詞語來說,就是緩沖句子。
4.適當(dāng)延伸到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高考的題型每年都在變化,考綱上規(guī)定的知識點不是每年必考,甚至多年沒考,所以好多都是輪考考點。備考時一定要做到不遺漏任何一個考點,因為任何一個考點隨時都有可能走進(jìn)高考試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