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卷《文明的韌性》作文范文!
近期,2019年北京卷作文《文明的韌性》范文發(fā)布啦,此范文為優(yōu)秀老師和學生寫作,非學生范文,僅供參考。
原題: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
①“韌性”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中華文明歷經風雨,綿延至今,體現(xiàn)出“韌”的精神;仡櫬L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激發(fā)出這種文明的韌性。
請以“文明的韌性”為題,寫一篇議論文?梢詮闹袊臍v史變遷、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中國人的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合理。
文明的韌性(范文1)
北京高考題教師下水作文 北京張廣乾
不是所有文明都具備足夠韌性,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才幾場風雨,就“流水落花春去也”,文字、史跡、觀念、傳統(tǒng)都沒了,連人種也被置換了,只剩下一點金字塔之類蹲守西風殘照,喪家犬一般可憐。中華文明就韌性得多,銅雕一般堅強,軌道一般穩(wěn)定,在異化不止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天行健”“地勢坤”的老到。
這韌性表現(xiàn)為生命力強大。中華文明盤根錯節(jié)于上古,枝葉婆娑于當今。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愚公移山這些地老天荒的傳說,依然充當著今人的精神內核,勃發(fā)在外交官的雄辯里,撒嬌在情侶的柔情里。炎黃周公孔老司馬遷唐詩宋詞二十四史十三經……一直是維護文化精神的維生素,抗沖擊力的稀土族,避免方向迷失的北極星。
許多文明成果歷經滄桑,依舊寶刀不老。秦始皇修的長城成了天下人勵志的祭臺,還嵌在當今《國歌》里;鬼谷子用過的圍棋被多國九段們作為智力體操;俞伯牙鐘子期的古琴到維也納劇院去PK鋼琴小提琴了;倉頡李斯們刻畫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至今充當大雅的憑證,呵護著新潮和時尚。如此出色的文明韌性像什么?犀牛皮革、起重機鋼絲繩?都不夠分量,應該像粒子凝聚力,天體引力場!
抗打擊力也是韌性的重要指標。禍患中的中華文明堅如磐石。匈奴、突厥、沙俄、日寇殺過來了,團結御侮精神迅速凝聚,“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蒙恬衛(wèi)青霍去病薛仁貴岳飛戚繼光袁崇煥左宗棠張自忠便成了迎擊雞蛋的石頭。蒙古、滿清雖然一度占據(jù)華夏,卻成了落在灼熱鐵板上的冰雹,要么很快土崩瓦解,要么連皇帝都要頒布文化投降詔令。這韌性用來抗擊瘟神也是奇效,鼠疫、黑死病遇上張仲景李時珍他們,只好逃往歐洲制造高死亡率去了。
韌性還表現(xiàn)為包容中的超出。面對異質文明,中華文明擅長與之共榮雙贏,吸納對方精華以營養(yǎng)自己。張騫班超從絲綢之路撿來音樂、舞蹈、天馬、水果、牧草、煉鐵術,來者不拒;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振振有詞,和平共處。西方科技成果一度咄咄逼人,我方借力打力,孫悟空終于完勝鐵扇公主;鸺l(wèi)星高鐵都是西方出招,我方接招后便更高更快更強。你剛拿5G炫耀靈感,我的5G已經跐著你的鼻梁舞劍了。我的韌性不怕你氣急敗壞!
文明底蘊豐厚,素質精良,結構完善,充分自信!不怕誰的腦袋撞我神盾,不怕誰的利刃斷我流水。中華文明的韌性將一如既往。
文明的韌性(范文2)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個延綿至今的文明。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萬千磨難,幾近斷脈,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我們不但沒有滅絕,反而越古老越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了呢?
那是我們民族的韌性,換言之,是我們古老文明的韌性使然!
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上來看,我們祖先向來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生逢治世,他們會積極執(zhí)政,惠濟蒼生。一旦生逢亂世或者遭遇不幸,他們往往是“國無道則卷而懷之”,等待時機的到來。蘇東坡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然而他既能在位勇退徐州大水,為民謀福,離職后也能蓋兩間雪堂,“倚杖聽江聲”“小舟從此逝,江海度余生。”范仲淹能“處廟堂之高則憂其君,居江湖之遠則憂其民”。辛棄疾一生志在抗金,卻被南宋政府雪藏二十年,但他既能闖金營活捉叛徒,更能在瓢泉稼軒內吟詩作詞,等待機會,盼著將來能夠“沙場秋點兵。”
從我們的文學藝術上來看,我們的文學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元曲,包括四書五經,“柔韌”的光輝無處不在。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我們的中庸之道。我們知道“和而不流,強哉矯”我們也知道“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這是我們的《道德經》,我們從來不硬碰硬,而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是我們的唐詩,能讓我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我們的宋詞。是它,讓我們面對磨難微微一笑,淡然處之。
這些東西,不僅僅是我們的文學,更是中國思想的豁達,處處流露著中國文明骨子里的柔韌!
從我們的歷史變遷來看,凡是朝代久遠的,都是德潤萬物細無聲。以周朝為例,提出“德治天下”,德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堅強者莫之能勝。所以,柔以懷人,周朝福澤800年。
周朝如此,更別提漢武唐宗了,更是“休養(yǎng)生息,輕徭薄賦”,社會一片祥和,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他們懂得如果橫征暴斂,視民如草芥,必定會“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這便是柔的力量,柔者,韌也!
2019年,我們的新中國迎來了七十華誕,經濟長足發(fā)展,面對國際的經濟刁難,我們表示,中國經濟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狂風驟雨能夠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五千年的艱難困苦,中國就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古老的中國如今面臨這新的挑戰(zhàn)。面對美國的貿易戰(zhàn),“我們不想打,也不愿意打,但絕不怕打,而且我們有信心打贏。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1”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底氣,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骨氣,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柔中有剛的韌性!
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偉大的文明,文明的韌性必將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煥發(fā)出更新的生機與活力。
文明的韌性(范文3)
李歐梵先生在《晚清文化、文學與現(xiàn)代性》中提到“中國最復雜的在于其文化傳統(tǒng)的復雜性,當一些新觀念進入中國晚清的境遇時,它們與中國本身的文化產生了一系列非常復雜的沖擊,這些沖擊最后就成為中國現(xiàn)代性的基礎……投石入水,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波紋”。五四宛如歷史長河中一次沉重而有力的投石,眾多文人學者發(fā)聲,西方文化涌入中國,這次“投石”過后的“波瀾”是長久的,廣泛的,也是意義深遠的。五四精神極具韌性,在往后的百年不斷發(fā)展,雖歷經風雨,卻綿延至今。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對于九零年代、00年代的人來說,似乎已經是“很久以前”的需要在“回憶”中摸索了解的事情了,但恰恰相反的是,中華文化之韌性根植于中華兒女的心間,五四精神至今仍影響著年輕一代。五四時期的代表人物魯迅先生在《吶喊》中有一段關于“回憶”的論述,“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xiàn)在變成了《吶喊》的來由。”李歐梵先生認為,回憶和忘卻是現(xiàn)代文學共通的主題,回憶之所以能夠與“現(xiàn)代性”掛上鉤,正因為是現(xiàn)代性時間觀念的轉變,有了現(xiàn)今的迫切感,才會回憶過去。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基于現(xiàn)今文學、文化甚至整個國家與社會人文主義的發(fā)展,對五四及之后的當代人文的“回憶”似乎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在回顧的過程中反省,在反省的過程中進步。現(xiàn)代性的觀念實際上是從晚清到“五四”逐漸醞釀出來的,正如李歐梵先生所說“歷史因為可以展示將來而具有了新的意義。”而中華文明也因此不斷發(fā)展更新,歷久彌堅。
五四新文化運動除了以鮮明的氣質喚醒“人一個體”意識從而具有巨大的歷史功績之外,還有兩項具有歷史合理性的發(fā)現(xiàn),一是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不足以應付人類社會現(xiàn)代化潮流的挑戰(zhàn),二是發(fā)現(xiàn)中國大文化傳統(tǒng)系統(tǒng)中缺少西方理性文化與邏輯文化。正如王德威先生說的“文學不是狹義的,而是天文地理之學”,文學本身也是具有理性、科學色彩的,但與此同時,文學也表達了“個體”的“情感”,這點在郁達夫先生的作品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既是著名的文人,又作為創(chuàng)造社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郁達夫先生可以說是五四文學的代表人物,對于他來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傳”,但這句話反過來對他也是適用的,“郁達夫的自傳,都是文學”,在對自我情感的刻畫與描寫中反映了對“人”與“個體”的反思與體會。從個人情感的抒發(fā)與表達,再到文學流派的形成與發(fā)展,從而推動社會國家的文明進程,五四后百年來的文化、文學之河,閃爍著人文、人性的光輝。
《絕望之于希望》里有這樣一段話:“五四時代的大學生是理想的一代,他們除了愛國之外,還相信知識就是啟蒙的力量,當然更愿意選課讀書”,李歐梵先生在書中提到有學生在演講后向他提問,“感覺就像魯迅在上海內山書店碰到買不起他的書的窮學生一樣”感到激動與欣慰,想到魯迅的名言“絕望之于希望,正與虛妄相同。”感觸頗深,作為年輕的一代,任重道遠,實在不該讓人文與學術的光輝就此暗淡褪卻。
“中國的現(xiàn)代性不可能只從一個精英的觀點來看待,精英只能登高一呼,至于社群共同的想象,其風貌和內容不可能是一兩個人建立起來的,需要無數(shù)人的努力。”五四這一“投石入水”之后的波瀾不能也不應該停歇,人文的發(fā)展應該永遠在時代的浪尖流轉。文明當如蒲葦韌如絲,如磐石無轉移。(北京卷作文題①)